
改裝越後妻有的民宅而誕生,提倡“雙家鄉”的咖啡&宿舍式旅館「山之家」
想要住在鄉下看看,可是也很喜歡都市的生活。沒有辦法那麼輕易的移居……,是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呢?
在新潟‧十日町開幕咖啡&宿舍式旅館「山之家」的gift_lab池田史子小姐,也是選擇不離開原本活動據點的東京,一個月會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豪雪地區的十日町生活。
工作地點的都市生活,以及享受地方自然資源的鄉村生活。兩者兼具,真的有那麼困難嗎?
「東京和新潟,兩邊都是我的愛。」我們採訪了有這樣想法的池田小姐。
池田史子(Ikeda Fumiko)
gift_lab的創意編輯。與後藤壽和先生一起,除了從事打造社區創意事業的企劃以外,還著手於國內外展覽會、商用空間、居住空間等的規劃運用,設計等等。是開幕在新潟縣十日町市松代的「山之家」主人,目前正實踐著橫跨東京‧清澄白河與新潟‧松代的雙地方生活。
不是「海之家」而是「山之家」
新潟縣十日町市松代,是藝術節「越後妻有 大地藝術祭」的中心地之一,以“藝術之里山”聞名。到了冬天會有將近四公尺的積雪量,是日本數一數二的豪雪地區。
「山之家」改裝了在松代的舊街道上的民宅,一樓是咖啡廳,二樓是宿舍式旅館的獨棟式建築物。在2012年夏天開幕,接收著每逢週末就會從都市跑來觀光的遊客,成為了「山」的據點。


在咖啡廳不僅能享用只有在這裡才能吃到的地方料理和地酒,也定期舉辦工作坊、音樂活動等。然後除了開放給一般民眾的宿舍式旅館,也有為了讓前來此地創作的藝術家們住宿的空間。
創辦成員,同時也是「山之家」主人的創作家池田小姐,一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在東京的設計辦公室,另外一半在「山之家」生活。
不捨棄都市,反而讓自己擁有不是都市的據點,在都市與鄉村間來往。
處在充滿自然與藝術鄉村的「山之家」,不是像別墅那樣的“擁有”它,而是去“共有”它,進而達到可以有幾個不同據點的生活方式。它也是一座多據點工作&生活模式的實驗之地。
之所以會選擇雙據點
參與其中的,是在東京一同從事藝術、設計、影像製作、編輯等的夥伴們。在清澄白河設有辦公室兼商店&展示廳,同時也著手於藝術計畫的池田小姐,為什麼會選擇在新潟開幕「山之家」呢?

“在十日町進行重生城鎮的朋友們邀請我要不要「利用老舊的空房子,自由的經營一些什麼呢?」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單純重建的邀約。
不過剛好那是在3.11大地震的三個月後,是我正感受到都市是多麼脆弱的時候。我當初有種,我能夠完全信任東京,把所有一切寄託在東京過活嗎?的疑問。”
池田小姐曾經因為「越後妻有-大地藝術節」而拜訪幾次新潟‧十日町。是一個在地方舉辦藝術活動先驅,也是在平常田園風景中有藝術存在,某種衝突感理所當然存在的地方,池田小姐說,在這裡過了令人興奮的日子。
“越後妻有不只是自然豐富的地方,而是很有藝術和文化氣息的地方吧。在鄉村地區乘上了藝術,成為一個很特別的地方,我當時就有這樣的期待。”
當時不知道是否該賴在東京過活,同時也被越後妻有這一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吸引。
「雖然我不知道未來的事情,但或許我在越後妻有可以做一些什麼」,因此池田小姐開始往反於東京與新潟之間。
從零資金出發
山之家是蓋在曾經非常繁榮,有許多旅館、茶店林立的十日町市松代的商店街裡面。
重生留有古老街道模樣的民宅,是否可以讓城市再度繁榮起來?這是30年前移居至此地的德國建築師以及十日町市開始的計畫,而計畫的第一步,就是將雪國特有的建築物外觀保留下來;「山之家」成為了計畫的第一棟建築物。
話雖如此,如果只是整修外觀,而沒有實質的“內容”是沒有辦法重新繁榮的。能夠創造出“內容”的,應該是沒有牽掛、既定印象的外地人或是年輕人。會邀請這些人來讓重生地方,也是因為對他們有如此強烈的期待。

不過完全移居有一點困難。不然就弄成夥伴們可以隨時來回的宿舍不就好了?「山之家」的構想慢慢誕生。
“有吃住的地方就好了。有了咖啡廳就能夠變成當地活動的據點。所以決定1樓弄成咖啡廳,2樓弄成旅館。為了補貼經營費用,所以會以捐贈的方式收取餐費及住宿費,不過各位可以盡情的吃,自由的住。一開始是以這樣的心情經營。”
但也不是有一筆為了營業咖啡廳、宿舍而存的錢,資金是零。首先他們成立了一般社團法人,但無法趕上三個月後「大地藝術節」的公家補助金,也沒有獲得成立社團法人的貸款。最後重新以有限公司的名義成立,才終於從地方的金融金庫成功貸款。
“整修外觀會有市的補助金,但不是全額補助,剩下的金錢誰要來出呢?(笑)。
想盡辦法成立了公司,除了只有專家才能完成的設備工程以外,就跟當地工務店老闆一起,貼壁貼、地板,自己人拼命的去做。也邀約東京的夥伴們一起來當志工。”
對鄉村生活有興趣的人,想要開咖啡廳的人,想在地方開一間背包客旅館的人,對重建有興趣的人。稍微尋問一下,發現很多夥伴都願意來幫忙。
從東京到這裡,搭新幹線大概兩個小時半。雖然很嚮往雙據點的生活,但所需的交通費也是一筆開銷。不過5月到9月之間,地方政府的免費接駁客運協助了這樣的困擾。
“在十日町有企圖讓休耕的田地恢復成梯田的計畫,就有很多人自費從姊妹都市的東京‧世田古區來幫忙。
市政府見狀,於是就針對從事相關於田地保護、大地藝術節的志工們,提供免費的接駁客運。很多人覺得既然能夠省下交通費,去看看也無妨。”
總算是得到了一筆資金,但是經營咖啡廳或是宿舍式旅館都是第一次。於是池田小姐跟志工們一起開始研究,例如十日町有什麼樣的農產品和地酒,在經營咖啡廳和宿舍式旅館上需要什麼等等。當討論到咖啡廳的菜單時,他們漸漸看見了他們“該有”的樣子。
“雖然我們使用當地的食材,但我們沒有走向鄉土料理。畢竟還是當地媽媽們煮的菜好吃,想吃的時候就請媽媽們來廚房就好了。我們是來自東京的“移民”。所以我們提供我們能提供的料裡,這樣好像也不錯。”
「大地藝術節」開始之後,總算在藝術節的期間順利開幕。
四季分明的鄉村,卻擁有著超過200件以上的現代藝術作品。「山之家」就是在這樣獨特的環境當中,成為了在松代唯一的咖啡&宿舍式旅館,不僅有一般人會來住,也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。
在這裡過冬,成為了“一半當地人”
「大地藝術節」期間,有很多人來「山之家」拜訪。但結束之後沒有人潮,門口只剩下野貓野狸會晃過去而已。

“因為是被美麗梯田包圍的田園地帶,所以也沒有辦法。沒有活動的話就不會有人來。每天早上都會做準備,但一個客人都沒有。於是我就開始規劃,讓都市的人也能夠體驗“啊,元來有這樣美麗又豐饒的鄉村!”的旅遊活動。”

11月,在古民宅裡面的圍爐製作香菇湯,舉辦讓遊客可以一邊享用新米的美味一邊參觀鄉村的現代藝術的團。有非常多的人參加,所以在1月的時候,舉辦豆的工作坊,一個製作味噌、納豆、豆乳、豆腐等的團,春天是山菜,夏天則是種田與看螢火蟲……,在不同季節舉辦不同活動,慢慢增加提高「山之家」的知名度。
“11月底開始下雪的時候,當地人覺得「咦?這群人怎麼下雪了還在這裡?」我們被問說你們留在這裡幹嘛。
這裡是咖啡廳,也是一間旅館,我這樣說明後,當地居民都紛紛表示他們都不知道,應該要多宣傳才是。雖然我跟很多東京的親朋好友宣傳了,但原來附近的當地居民卻都不知道。”
到了冬天,一個晚上就會累積將近1公尺雪的「山之家」。笨手笨腳的在剷雪時,看不下去的當地居民紛紛前來幫忙,並且教他該怎麼鏟。
“要這樣鏟雪,或是把屋頂的雪弄下來很危險,交給我們當地居民吧。聊著聊著他們才發現我們是從東京來,算一半移居到這裡的人,也是很拼命的在生活。「山之家」漸漸融入在當地居民當中,也開始有了很多當地居民一起參加的活動。”

從“雪”開始,跟當地居民有了良好的交流。在豪雪地區定居,在世界上來說很罕見的十日町來說,就算下了雪還願意繼續逗留,哪怕只是半個月,也就算是“一半的當地人”了。
用“開家”,重回商店街曾經的繁榮
冬天過後,跟當地居民比較熟悉的春天,地方的人們跟池田小姐開始思考,「有沒有辦法靠著“開家”的方法,讓曾經是迎接疲憊旅客,讓他們休息的商店街,再次繁榮起來呢?」
“曾經這裡是很隨興的歡迎旅客,讓他們隨意的休息,喝一杯熱茶,聊聊天的地方。他們把這樣的行為稱為「茶もっこ 茶憩」。在日常生活當中恢復「茶憩」好像有點困難,可是如果是一晚的活動,是不是還有可能呢?於是我就招集當地居民,一同來舉辦。”
在雪還沒融化的春天,舉辦了「迎春 雪堡茶憩之宴」。與當地居民一起喝酒,最後包含當地居民,總共有100多人前來參加。之後,在盂蘭盆節結束的週末,舉辦了沿著馬路擺放燈籠的「夏 宵之行燈茶憩之宴」,至今都還有在舉辦。
“有美食和酒,就能成為大家聊天的契機,大家就會越來越要好。當地人和東京人都和氣靄靄的聊天,那畫面非常棒。
2015年,今年夏天,就是三年一次的「大地藝術節」。媽媽們舉辦準備鄉土料理的便當,並且帶領遊客尋會古蹟的白天茶憩「昼市」。另一方面以爸爸們為中心,舉辦了加強版的晚上茶憩「夜市」。”
「山之家」所在的十日町市松代等鄉村,正面臨著人口急遽減少的問題。
曾經熱鬧的大街現在變成鐵門大街,田地都休耕,中小學停校之後,池田小姐相信時代會漸漸改變成人們回到鄉村的時代。
“我對於這樣慢慢回歸到第一級產業,回到地方生活,有種踏實的感覺。我們只不過是在這樣的大潮流之下得到了一點機會罷了。”
Nomad一詞越來越普及,工作模式多樣化的現在,將工作據點保留在都市,同時享受鄉村自然資源的生活;選擇「半移民」就可以達到這樣理想的生活了。
“都市有都市的好,鄉村有鄉村的美。把都市跟地方乘在一起,就能夠找到新的生活方法。不需要去選擇,或是捨棄其中一個。
總之兩年一次,或是三年一次也好,去跟自己有緣份的地方,來往看看,這樣就足夠了。”
擁有兩個據點,兩邊都是一樣程度的喜歡,把兩邊都當作「家鄉」來回。各位要不要尋找看看,另外一個“可以回去的地方”呢?
*本文章圖片及文字皆經greenz.jp授權刊載
*原文出處:2015.10.14